四川如何破解酿酒原粮供给难

2025-05-08

整地、运苗、移栽……近段时间,在宜宾市长宁县铜鼓镇天泉村,村民们忙得不可开交。“村上再增百亩连片酿酒高粱基地,趁着最近下雨,攒劲抢墒移栽秧苗。”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应恒介绍,今年,天泉村新增了百亩连片酿酒高粱基地。

与此同时,在成都市崇州市白头镇壁山村,500亩高端清酒、米酒专用水稻的育秧和移栽工作也正紧张进行。眼下,蜀地大小酒乡正抢抓农时,推进酿酒原粮移栽,为白酒产业发展打牢基础。

据了解,四川每年生产超170万千升白酒,消耗原粮超过50亿公斤,但酿酒原粮自给率却不足20%。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坦言,当前热火朝天的播种场面“还远远不够”。

“粮为酒之肉”,原粮对酿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提高酿酒专用粮自给率,四川正试图从多方面入手,努力突破酿酒原粮供应瓶颈。

01、政策+市场激发种植主体积极性

高品质酿酒原粮基地,堪称高质量白酒产业的“第一车间”。

“十四五”以来,四川前有“白酒12条”,明确提出建设酿酒专用粮基地,全面发挥优质白酒全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效的积极作用,扩大生产规模、调优品种结构、提升储备能力;后有《关于支持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支持宜宾泸州共建世界优质白酒酿酒原粮基地。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激励下,种植主体积极性显著提升。

在天泉村双龙片区,村民李秀君今年新承包了100亩山坡地,栽下郎酒指定酿造品种“宜糯红4号”高粱。曾是建筑老板的他坦言,建筑行业订单减少后,他选择返乡种地,看中的就是高粱种植“稳得住、赚得到”。

“保底收购价7.5元/公斤,技术指导和农资化肥由宜宾市农业科学院提供,销路有保障、管养有护航。”李秀君说,按亩产200公斤计算,今年可望实现15万元收入。

收益稳定,村民自然愿意种。在天泉村,高粱种植面积由去年的600亩激增至今年的1500亩。应恒估算,今年全村高粱产值有望达到200余万元。

李秀君的故事,正在成百上千个村落上演。据宜宾市粮油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闻勇与泸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定制、订单、战略合作等方式,2023年宜宾建设酿酒专用粮产销对接基地63.27万亩,收购原粮18.2万吨;泸州实现高粱种植面积35.8万亩,总产量11.5万吨。

02、良种+良技夯实酿酒原粮品质

供需缺口的背后,是酿酒原粮品种少、品质不稳等深层原因。对此,四川正通过科技创新强化“种子”支撑。

近年来,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牵头实施“绿色高效酿酒专用粮重大新品种培育”项目,已育成9个通过审定(登记)酿酒专用新品种,填补了四川酿酒小麦区试审定品种、酿酒专用水稻审定品种的空白。

除高粱、大米、糯米、玉米、小麦五种酿酒原粮外,四川还在酿酒“第六粮”大麦育种方面取得突破。

在射洪市瞿河镇牛心村,700亩“川大麦15086”落下收割帷幕,被运往沱牌舍得制曲车间。这种由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耗时13年选育出的粮酒两用裸粒糯大麦,既能用于酿酒,又能酿成曲砖,为四川白酒带来了独特风味。目前,该品种推广面积近1000亩。

同时,技术革新正提升酒粮种植效能。

在中江县永太镇西沟村酿酒专用小麦基地,中化农业MAP(现代农业技术服务项目)中江技术服务中心正通过数字化手段推进高标准种植管理,工作人员同步协助种粮大户开展播期调度、病虫预警、智能飞防等技术性工作。

在位于宜宾的四川省酿酒专用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政科企协作、市县乡联动组建酿酒专用粮创新团队,研究编制并推广酿酒专用粮种植技术指南,为酿酒粮稳定生产提供支撑。

专家透露,未来川内农科队伍将根据种植、加工环节需求,聚焦“高产、宜机、抗逆”的育种目标,强化川南川西适应性品种储备,并研发抗旱直播、有机生产、绿色防控等前沿技术,以适应气候变化和白酒企业有机化转型需求。

微信图片_20241115164254.png

阅读0
分享